Know Your Wisdom

🧨 年轻人致贫捷径汇总:3 个亲身案例,看看你有没有中招

2025-11-18

上篇提到,通胀长存,货币超发,你的钱💰不用就是在贬值。

本文将总结我及我身边人的致贫小妙招,同时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案。

不考虑家庭实力影响的情况下,普通人最好的致贫三板斧:🚗 买车、🏠 买房、🏦 存银行

🚗 买车 = 每年花 5 万租车

我哥给我算过他的用车成本:

买的家用大众油车,加油 + 停车每月 2–3 千,车险 + 保养算进去,每年 3–4 万左右。

再考虑 6–8 年置换周期🔁 + 二手车折价,平均下来每年就是 5 万+ 的持续成本

那问题来了:

❓你每年开车花 5 万,是否能给你带来超越 5 万的价值?

我哥 🧑‍🧑‍🧒 有家庭、工作💼通勤频繁,我相信他是有收益的。

另一个朋友就比较惨了:

  • 24 年贷款买了新能源车♻️
  • 提车两个月💐
  • 在杭州高架被醉酒富哥追尾 💥
  • 车当场起火报废 🔥
  • 保险赔付后她还倒贴几千

万幸的是:人没事,对方全责 🙏。

🏠 致贫第二招:贷款买房 = 银行拿你当优质资产

之前文章说过:买房是一笔超级大投资,必须考虑 机会成本

如果有贷款,公式两边是这样:

资金机会成本 + 房贷利率 = 租售比 + 生活品质提升成本

👉 定义复习一下:

  • 资金机会成本:普通人看四大行股息率 3%–4%
  • 租售比:上海普遍 1%–2%
  • 生活品质提升成本:更近的地铁、更好的学校、更好的地段带来的价值(折合年成本)

两边差不多就是不赚不赔。 右边数值越大,越值得买;反之越亏。

⚠️ 但前提永远是:好城市里的好地段

目前房价正在回归,但整体性价比依然不高,我身边:

  • 有朋友房价腰斩 💔
  • 有朋友依然烂尾 🏚️
  • 也有人迷迷糊糊地上车

很多时候只有过了很久,在事后才会明白该如何找到正确衡量自己重大决定的工具🔧。

重要决定需要工具来衡量,而不是情绪。

你要买房,无论是否贷款,一定要算清楚上面的公式。

🏦 致贫第三招:把钱死死放在银行里

先明确现实——国家是鼓励消费的

现实中最常用来鼓励消费的工具不是补贴,而是:

通胀📈

有两个重要的事实:

  1. 钱放银行不动一定会贬值 📉
  2. 银行会把你存款的 94% 拿去投资(准备金率约 6%)

也就是:

你以为你在银行存钱,

实际银行拿着你的钱在赚钱 💰💰💰。

这里的 94%(100%-6%) 就是新闻里经常提到的 准备金率,目前中国各大银行的准备金率平均在 6% 左右。

银行会拿你存款💵的 94% 去投资、放贷款等等,用钱生钱

一个利息吃得油光满面,一个拿到流动性做大做强。 唯有你:钱越放越薄,被通胀慢慢消耗。

最终你和你的存款成为这个资本游戏的 血包

🕹️ 那怎么破局?答案很简单:

自己开银行,自己开公司。

乍听不可思议,但是现实世界的确允许你这么干

📌 买股票 = 买公司的一部分所有权

这是一个最基本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事实,

你持有了银行的股票,你就实际拥有了银行🏦的一小部分,

你持有了公司的股票,你就实际拥有了公司的一小部分。

举个例子:

  • 买一股伯克希尔 A,你就能投票选管理层 🗳️
  • 中国四大行也上市,花几块钱就能成为它们的“小股东”

相比:

  • 把钱存银行 → 当客户

不如:

  • 买银行股票 → 当老板

哪个更爽?不用我说了吧 😄

因为股市透明,公司融资容易,这其实是市场和企业的 双赢。

📈 投资虽难,但基础逻辑非常简单

理解金融世界运行逻辑很容易

但看准一家公司极其困难。

学习曲线大概这样:

投资的学习曲线
投资的学习曲线

不过:

⚠️ 对普通人来说,先掌握最基础的投资逻辑,就足够避免掉进致贫陷阱

这里我推荐一本书📚,不超过 30 块钱,但却能带来超过 3 万的收益。

它讲的是:

  • 最基础的逻辑
  • 最稳健的策略
  • 不用懂太多也能执行

凭借这本书的投资策略,我在今年 4 月中美关税战血亏 10% 的情况下,扭亏为盈,截至目前获得了超 20% 的收益。

最重要的是,我认为这本书讲的投资策略是可持续的,是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。

因为关注我的都是同学,我能看懂你们肯定也能。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,希望能有人从中获益。

书名叫——《投资的常识》,某宝 30 块,你值得拥有~

(不是软文😂)